China 中國大陸 2020 / 80 min
導演:葉絲絲 Ip Szesze
兩位空巢老人在尋找養老院和愛的旅途上,簽證卻成為情感的壁壘。時間一分一秒過去,看似平靜的生活下,湧動著不安。尋找養老院成為了兩人日程表上重要的一項,每次參觀仿佛郊遊一般,熱烈的氣氛背後卻透露著無奈。尋找的終點在何方?
中國大陸 China 2017 / 97 min
導演:許慧晶 XU Hui-jing
翠珍是一個理髮師,身為外鄉人她一直受到當地人的排斥,為了獲得村民的接納和尊重用了10年時間使自己變成了毛主席附身的神漢,但同時村裡還有毛主席宣傳員附身的神漢、毛岸英附身的神漢、朱德附身的神漢、周恩來附身的神漢及其他古代仙界、外國仙界神漢和她爭奪地盤與信徒,翠珍為毛主席籌辦生日祭奠的過程一波三折,祭奠活動也成了各路大仙權利和地位的爭奪戰。
中國大陸 China 2018 / 85 min
導演:吳建新 WU Jian-xin
高佬的家被強拆後,他起訴政府,法院不予立案。出於憤懣,高佬四處遊走,援助同樣遭遇拆遷的人們。在維權過程中,中山路拆遷戶阿智、阿梅、辣椒仔等人成為高佬堅定的追隨者。盡管得到高佬的幫助,阿智等人的行政官司還是接連敗訴,強拆也接踵而至。多年維權未果,高佬的維權理念遭到質疑,維權隊伍逐漸走向分裂……
中國大陸 China 2017 / 82 min
導演:王久良 Jiu-liang Wang
耗時五年製作,改變世界貿易政策的紀錄片!在現代先進文明的外衣之下,被丟棄的廢舊塑被運往中國,在偏鄉無人問津的角落成為餵養一家五口的材料;在這與外界隔絕、資訊限制的工廠中,依姐,一位渴望上學的11歲女孩,是否能過克服重重困難,打破自身出生限制的處境?
中國大陸 China /2014 / 75 min
導演:顧曉剛 GU Xiao-gang
影片講述都市白領老賈放棄城市生活,來到上海的崇明島,包下兩百多畝地,回歸田園,摒棄農藥化肥,以自然農法為種植理念,吸引了妻子尚英與他一起來到農村,開始了自然的農耕生活。
在食品安全問題諸多的當下,老賈回歸農村的態度與獨特的種植理念,吸引了一大批城市仰慕者,但當地村民對這種種植方法不敢苟同,有村民認為這是在浪費國家的糧食,特供給有錢人享用的食品。
仰慕而來的人當中,包括許多年輕志工,以勞換食宿,大多對農村田園生活有一番美好的憧憬,但農村的孤寂、物質的落後使得老賈很難培育理念上的接班人。老賈潛移默化地把妻子當成自己的接班人,兩人的生活與工作交織,尚英發現當初為了愛情放棄城市生活跟隨老賈來到農村,為之憧憬的夫妻生活不知為何已索然無味,漸漸失去了夫妻間的相濡以沫,換來更多是同事般的責任分工。兩人在一次爭吵中爆發了離婚風暴,而後在賈母的勸和下,甚至迎來了小寶寶的誕生,尚英和村子裡的老阿姨們交談期間發現,每一個在農村生活的女人都是在帶孩子、工作、照顧家庭的苦忍中過下來的,既然農村中大多女人都是這樣過一生的,尚英心理上得到平和,逐漸對命運現狀開始認從。
就在孩子出生不到半年,尚英發現老賈已和另外一名女性秘密交往了三年。老賈離開了農場,此時尚英的父親卻又不幸離開人世,生命裡最重要的兩個男人皆離她而去。回首這段夫唱婦隨的田園時光裡,有種子的培育、有生命的誕生、有稻穀的豐收,也有愛情的背叛,最後還有人生的步履不停。
中國大陸 China /2014 / 85 min
導演:吳建新 WU Jian-xin
以夜市管理員九叔為代表,這部影片展現了市井人物的生存狀態,以及個體命運在時代變遷中的波折流轉。
九叔,綽號“夜市市長”,以臨時工的身份掌管中山路夜市三十年。夜市魚龍混雜,九叔用江湖手段管理夜市,粗礪卻有效。在他的傾力打理下,夜市由原來的幾個流動小吃攤發展到三百多個美食攤位。南寧中山路由此成為遠近聞名的美食街。夜市繁榮,個體戶擁戴,加上城區領導倚重,所以九叔在夜市地位穩固。雖然年近七十,九叔仍繼續以夜市為家。每當夜幕降臨,九叔照例身穿制服、腰佩警棍,帶領手下坐鎮巡視,風雨無阻。臨近午夜,九叔叫上夜市的老兄弟喝酒打牌,然後趁著酒勁招搖過市。九叔在夜市志得意滿,家庭生活卻不順心。他早年身世坎坷,中年經歷多次離婚,晚年又與兒女不和。所幸的是,現任老婆小楊性格溫和忍讓,對九叔的生活悉心照料。適逢中秋節,九叔帶小楊回新家祭祖。一家人吃飯時,九叔勸兒子踏實一點,早點結婚。結果兒子不予理會,父子不歡而散。
百年老街中山路,白天街面殘破,晚上卻是黃金地。在人聲喧雜中,各色市井人物不論出身各施所能,各謀各的生路。夜市個體戶六叔,與九叔同為中山路老街坊,幾十年的酒肉兄弟。老哥倆意氣相投,幾乎天天碰頭打牌喝酒。六叔從小混跡江湖,年輕時打牌出老千,曾因賭博被勞教三年。經營服裝生意失利後,六叔回到中山路做餐飲,至今已超過二十年。個體戶雞姐的老牌雞粥店,越晚生意越好。幾年前雞姐賭博輸了二百八十萬。花了一年多時間清還債務後,雞姐重整門面,準備東山再起。
春節來臨,中山路又有幾棟沿街的騎樓被拆除。讓九叔為之一振的是,與中山路毗鄰的共和路變成了夜市,並歸九叔管理。九叔開始招收新的管理員,帶領手下封路整頓秩序,在新的轄區樹立威信。同時,夜市個體戶們也迎來一年中最忙碌的節日⋯⋯
中國2015 / 61分鐘
導演:曾茜 ZENG Xi
北京鳥巢以北的東小口,三萬河南人遷徙至此,他們回收這個城市的廢品以獲取財富,並在城鄉之間尋找安身之處。
2002年,河南人老徐從東小口村委會租下近百畝的荒地,推掉一人多高的野草,修房鋪路,老鄉們拖家帶口陸續到來,他們在這裡回收北京的廢鐵、廢木材、塑膠瓶等,從蹬三輪車到開BMW、住別墅,十年間規模漸大,形成了一個超過三萬人的河南村「廢城」,成為北京最大的廢品回收基地。
2003年,老劉的飯館倒閉了,他揣著三千塊人民幣,帶著家人從河南光山來到北京,收售廢舊木頭,在廢城的廢品堆旁邊一住便是十年。
十二歲的汪琴、汪云姐妹在「廢城」出生長大,在這裡上學、玩耍。2015年,廢城即將拆遷建新城,她們也將被父母帶回河南老家。
家庭、家族、村莊,離開土地集體遷徙,匯聚漂浮在北京。影片以散文式的結構記錄了現代化進程中,城與鄉之間的一種生活現狀,體現農村的人們離開土地,在城市與鄉村之間的流離與棲守。
香港 Hong Kong / 2014 / 37 min
導演:洪光賢 Kwong-yin Brian HUNG
在一座拜金主義的城市中,有一群人仍堅持活出「人活著不是單靠食物」的哲學,他們不是選擇隱居厭世,而是選擇透過藝術創作,積極入世、提昇心靈、影響別人。
數位水墨始創者黃琮瑜,在大學選科時,一心以為計算機科學能帶給他美好前景,但入學後發現志不在此,因此自行跟隨水墨大師王無邪學習,卻苦於難以突破既有的水墨傳統創造自己的方向。後來前往倫敦學習數位藝術的經驗,為他打開了一片新天地。他的創作手法不單打破普羅大眾認為國畫是老土陳舊玩意的概念,更讓觀眾從新的角度了解國畫。他將中西文化精髓揉合起來,作品三度入選香港藝術雙年展。
編舞家周佩韻,努力不懈創作不同的演出模式,打破舞蹈觀賞界限。她的編舞作品《界限.街道圖》,創造了一次互動經驗。這演出首次打破香港觀眾觀賞舞蹈的模式:觀眾不再是被動地欣賞演出,表演場地被改造成一個既規範又無限的環境。這種創新的互動觀賞經驗,連政府文化部門的官員也感驚訝,更創出本地舞蹈節目百分之百入座率的紀錄。她將觀眾消失了的熱情重生,亦使我們的年代重生。
他們二人的創新,不單帶動了香港的藝術界,更重要的是透過他們對創作的熱誠,使我們明白到只要有「心」,無論環境有多困難,也能堅持一份「愛」。
中國大陸 China2013 / 89 min
導演:郭恒奇
二○六宿舍裡住著幾名即將畢業的男生。終日吃飯、聊天、打牌、玩手機,打發他們的青春時光,只為了混一張高中文憑。終於,高中畢業了,可是未來又在何方?去打工還是繼續混個大專?
面對這樣的學生,教師們很難表現出教學熱情。成績不可能好,待遇也不高,得過且過,坐等學校搬遷早日到來。只有侯老師認真地擦著報欄(布告欄),一如既往。侯老師不善與人交往,生活中大部分的時間是一個人坐著,不說話。
平遙縣段村中學原址是一座明代古剎,清末在此設有義學,民國初年設高小(小學高年級),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成立縣辦初中,八○年代成立縣辦高中。二○○一年高中擴招,在校學生達一千四百餘名,為此校方在操場上新修一座教學樓。來到二○一一年夏天,全校一百五十餘名學生和其他兩所高中合併,遷入城中新校。操場上長出青草,教學樓中繼續住著看門人老米和他的家人。
台灣 2013 / 60 min
導演:黃建亮 Albert J.L. HUANG
家,原本就是每個人生命中的第一所學校。但在學校制度已經相當完熟的華人社會,在家自學反而成了異類。華人對於教育的重視舉世皆知,期盼兒女未來在社會上功成名就,但在考試主導教育內涵的集體意識下,要如何才能夠因應個別學生的資質,循能適性地達到因材施教的差異化教育呢?
本片透過四個家庭的家長與小孩──波蘭和台灣組成的國際家庭陳家;堅守傳統價值的詹家;傳統教育體制內適應良好但也選擇自學之路的羅家;曾經在學校受創又重新在體制外學校找回求學之路的麥家──審視四個不同背景、但同樣選擇自學的家庭,他們各自的樣貌與故事。
台灣是目前唯一合法自學的華人地區,即便合法但在執行上仍然困難重重,影片中四個自學家庭向傳統學校體制說不,以極大的勇氣開創自己的道路,面對盤根錯節、弊病叢生的主流教育與社會價值觀。
追求自己孩子快樂成長,與望兒女成龍成鳳的期許是否相互矛盾呢?究竟我們該為孩子準備一個怎樣的學習環境呢?未來的社會究竟需要什麼樣的人才?不同背景環境的家庭與不同資質的孩子如何選擇合適的教育方式?到底什麼對孩子才是最好的?這一切都需要長時間觀察與考驗。
人生只有一次機會,教育方式對孩子未來的影響深遠, 值得我們大家一起來深思。
中國大陸 2013 / 24 min
導演:石玉濱
短片主要記錄的是山東半島內陸山區,一所小小的幼稚園裡,孩子們上學、上課、遊戲、放學的故事。
北方的冬季,天寒地凍,幾十平米的教室就是他們整個世界。小小的教室裡自然會生起爐子,老師每天按一定的量燒水給孩子們喝:到了喝水的時間,孩子們會排好隊,挨個去領水喝,因為存在一定對比關係,孩子們對白開水顯示出異常的熱情。
關於錢財的問題,孩子自成一套,對錢財的渴求從何而來,我們不去深究,但是這種渴求卻直接作用在他們的遊戲中,他們有模有樣地模仿家長們的工作:一項關於樹木交易的工作。每個人在其中盡心盡力地扮演自己的角色。
開始下雪後不久就放假了,放假後的幼稚園教室,變成了村子的祠堂,在春節時供奉全村人的祖先。孩子們的桌子和凳子搭起祭台,由老人們看守。成人們以有別於孩子的方式準備進入下一年時,等待孩子們的,又會是什麼樣的新世界呢?
孩子們是天生的樂天派和浪漫主義者,這種本性是他們所有行為的準則;同時,在這人生最沒有抵抗力的年紀,對於外部事物所帶來的巨大衝擊,孩子也是沒有絲毫辨別能力的。成人世界的對與錯,對於他們而言只是願意與不願意的區別。在這樣的背景下,我們看到孩子們臉上天真、認真而又複雜的表情。
台灣 2013 / 75 min
導演:張釗維
一九八七年中華民國解除戒嚴,華人歷史上真正意義的憲政在台灣開始落地;七年之後,一九九四年四月十日,教育改革大遊行,提出「落實小班小校、廣設高中大學、制定教育基本法、推動教育現代化」四大訴求,並透過行政院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落實於教育的各個領域,至今仍未止息。
二十年來,台灣社會對教改的是非功過多所評議。本片遍訪教改倡導者、教育行政領導者、批判教改者以及教師、學生與家長,一方面回顧教改的歷史過程,另方面透析教改所面臨的困境,以及背後的深層因素。在結構上以七堂課為劃分,分別是「歷史課:教改前傳」、「教育課:當補習班變成學校」、「倫理課:新生活.舊倫理」、「輸贏生死經濟學」、「公共行政課:公部門怎麼了」、「公民課:未來方略」、「生物課:物種多樣性」;形式上運用小學生讀各種教科書課文作為導引,加上幽默的脫口秀,寓沉重於輕鬆;在眾多教改親歷者與見證者的證言與意見之中,本片希望能達到庖丁解牛的效果,層層深入教育的核心,同時也深入台灣社會文化改革的核心。
香港 Hong Kong / 2013 / 72 min
導演:黃肇邦 / WONG Siu Pong
這是一部從小孩子的眼睛出發,探究他們在成年人世界中如何成長的紀錄片。
佘偉豪和黃俊修是一對好朋友,自一年級相識開始,他們幾乎形影不離。香港出生的佘偉豪來自單親家庭,母親是內地人,同住不足一百尺的「劏房」;因為「續證」關係,母親經常要返回內地,為避免兒子在香港無人照顧,佘偉豪都會交托給同學的家庭照顧。而他的同學黃俊修,雖然來自越南家庭,但因佘偉豪經常被托管到他的家,結果讓兩人成為了好朋友。
每天清晨,佘偉豪和黃俊修都會走到大角咀的鮮魚行學校上課,兩人的基層家庭生活寫照,以及這種「互相照顧」的經歷,在這裡比比皆是。內地出生的董汝峰、譚志澤、甚至班上最受男生歡迎的黃嘉琪,同樣為著前途著想,家人毅然來到香港,屈膝於狹窄的房間裡生活;對他們而言,一下子面對成長環境的改變,重新追溯另一個地方的認同和價值,這種「投資」是否值得?
中國2015 / 76 分鐘
導演:黎小鋒 LI Xiaofeng、賈愷 JIA Kai
若你正身處中國,無論是在喧囂的一、二線城市或偏遠鄉村,要是看見一輛插著紅旗、貼滿標語的破車停在面前,以高分貝播放著紅色革命歌曲,無須大驚小怪。這不是上個世紀六十年代的穿越場景,而是老劉的「全國長征宣傳雷鋒」專車。
老劉,本名劉光建,和五十年前被塑造為「共產主義戰士」的雷鋒是同期戰友,雖光環遠不及雷鋒,卻也同樣抱持「忠於人民、忠於黨」的理念、同樣聽從毛主席的指示辦事,同樣夢想成為稱職的「共產主義事業的接班人」。1998年,老劉離開在西藏自治區的公務員一職,拋家棄子,決定漫遊中國發揚雷鋒精神。一路上他為人免費擦鞋,生活接近乞討邊緣,卻苦心孤詣地要創建共產國際大學。
「為人民服務」這看似謙卑的願望,成為老劉在物質條件匱乏的現實生活中唯一引以為傲、甚至自負的根源;片中隨時可見他對跟拍多年的導演下指導棋,有意識地左右鏡頭的拍攝和故事的走向,呈現出拍攝者與被攝者的複雜權力關係。
中國在文革結束後的五十年,從極端的毛式共產主義走向蓬勃的資本主義,老劉看似瘋狂的固執行徑,體現了身處社會快速巨變下無法妥協的歷史境遇和難以直面的精神創傷。隨著老劉的車輪滾滾向前,中國的過去和現在也不斷交叉展現。
台灣 Taiwan2012 / 70 min
導演:張永明 CHANG Yung-ming
二○○九那年夏天,種植檸檬的朋友富家跑來找我,說到檸檬的價格低落,剛從婚紗攝影轉業為農夫的他,經常為了房貸和兒子的補習費在發愁,問我能不能拍攝一支探討農業的紀錄片,好好發現問題的所在。我對農業向來不感興趣,索性說:「你自己拍吧!你自己是農民,又曾經是攝影師。」就這樣富家拿了我借他的DV便拍起了他的紀錄片,拍了他一輩子務農的老父,拍了他正值青春期的兒子,也拍了讓他既愛又恨的檸檬。不過才沒多久,富家便碰上他從未預料的大水――莫拉克風災。
他頂著風雨,記錄下他田裡的檸檬被淹沒,也記錄了里港潮厝村民賴以為生的河灘地,整個被大水所吞噬。當富家將片子拿來讓我看時,在場其他拍紀錄片的朋友都大為震撼。我們決定著手記錄一個正在記錄的人,片子就叫《富家拍片》。
我跟著他,用我的相機拍下上萬張的照片,主要以富家為主角,看他從泥濘的農地再度復耕,轉種起絲瓜。看他在拍攝紀錄片時遇到的困境與挫折,也看見在河灘地討生計的村民,面臨河川局司法訴訟而進退不得的窘境……雖然富家與村民在這塊「向老天要來的土地」上曾辛苦地揮灑汗水,也在這土地獲得溫飽和甘苦記憶,但是,就在復耕步上軌道,公部門積極協商之際,又來了九一九的風災,富家的絲瓜再度受創。
在影片的最後十五分鐘,放上富家在風災當時的記錄片段:年老的父親在檸檬田中穿梭勞動、對長輩們的憂慮似懂非懂的兒子,在颱風天,依舊在泳池賣力練習的身影……
中國大陸 China2013 / 60 min
導演:郝智強 HAO Zhi-qiang
這是一個關於新疆維族的少年們如何面對青春與成長的故事。
冬雪,十七歲的艾達爾高考失利,父親早亡的他儘管酷愛跑酷,但家庭的負擔還是讓他變得有些小心翼翼。弟弟希萊力不管不顧,喜歡冒險、刺激,天天夢想著有一天成為像成龍那樣的人物。兩兄弟的母親則常為兩個四處遊蕩且成長迅速的兒子提心吊膽,她收入微薄,整日愁眉不展。
ESP跑酷團隊集合了不少年紀相仿,各種民族的孩子,他們信心滿滿地準備著即將在北京舉辦的跑酷大賽:他們費盡波折尋找場地訓練,抓住可能的機會爭取往返北京的旅費,也懵懂無畏地四處尋覓可能的支持。然而,一次次掃興與失望接踵而來,艾達爾動搖了,隊員的情緒也出現反覆,勇敢無畏的希萊力和剛入隊的薩達姆則惦記著無論如何這次都要闖蕩北京。
時間臨近,渴望參賽的艾達爾明白自己恐怕難以成行,他瞞著母親,暗地裡幫弟弟掙旅費,希萊力也來到以前並不情願的場合跳起街舞掙錢。舉目無親的薩達姆則嘗試一路西行去找遠方的家人尋求支持。奶奶、爺爺的擔心和遲疑讓薩達姆一籌莫展,無奈中薩達姆去見一直不想再見的離婚父母。酗酒的爸爸拒絕了他,走投無路的他來到並不寬裕的母親身邊。母親的錢與愛讓薩達姆感動,興奮異常的他回到烏魯木齊,拉著希萊力到火車站買票。一直被隱瞞的兩兄弟母親終於知道了希萊力單獨去北京參賽的計畫,對兩兒子的不滿和多年來的委屈讓她傷心。然而,對北京和跑酷大賽一臉茫然的她,一路跟隨兒子來到車站,依然沒能攔阻去意已決的兒子。
跑酷大賽開始了:希萊力和薩達姆強打精神步入賽場;看視頻直播的艾達爾母子滿懷焦慮。從沒見過如此陣勢的希萊力和薩達姆先後失手;心痛的艾達爾通過電話安慰著受傷的弟弟,此刻他好想來到弟弟和薩達姆身邊,聆聽著他們發出一遍遍為什麼緊張的自責。
行進中的列車上,希萊力和薩達姆好似進入夢鄉,他們好像是頭一次看到了自己,那個真正真實的自己,那麼明年,明年這個時候他們還能從頭再來嗎?
中國大陸 China2013 / 68 min
導演:許慧晶 XU Hui-jing
張青梅是村裡的計劃生育主任,也是一個頂神的大仙(靈媒),承包村裡的三官廟,供奉著送子娘娘。村裡每年都有一次集中的絕育工作,今年卻變成了兩次,鄉里下了十四個絕育任務,但村裡並沒有那麼多的絕育需求。完成不了任務的村幹部要被一票否決,領導決定展開「拔除絕育釘子戶」的行動,而當小學老師的榮榮,成了必須完成的主要任務。
計劃生育是村委會一年裡的重點工作,絕育是重頭戲,鄉幹部會蹲點督促。這種集中式的絕育運動若失敗是要丟官的,村幹部把它比喻成一場必須打贏的戰役。村委書記為了保證絕育任務能順利完成,讓能言善道的副村長張國紅協助張青梅抓人。張國紅以前是村裡的地痞,自己的生活打理得不錯,現在,他想在村裡為村民做點事情樹立威望,對於這次運動,他決定採取殺雞儆猴的方式,於是榮榮便成了他的目標。
榮榮是兩個孩子的媽媽,也是村幹部眼中的絕育釘子戶。超生三年來,村幹部一直沒能把榮榮絕育,運動開始後,搜尋榮榮成了村幹部每年都要面臨的難題。最讓他們頭痛的是,即使把她抓到計生站(計劃生育機構),榮榮總是因為來月經而無法動手術,經過調查,張國紅發現榮榮在絕育運動開始時會喝一種中藥,幾天後就會來月經,他只好採用圍剿的方式阻止榮榮按時吃藥。
計生主任張青梅的工作不積極,也是讓村幹部苦惱的事情,她除了本職工作外,還在村裡建廟,做算卦的大仙,並樂在其中。做為一個女人,張青梅對於計劃生育有自己的經歷和理解;因為絕育了自己的兒媳,兒媳一直不和她往來,在村裡也得罪了很多人。她覺得現在已經沒有搞計生的必要了,資本化的社會下,物資上漲,村民自己會主動控制生育,若考慮養老的因素,人們通常會生兩個小孩,沒必要強制女人絕育。然而,張青梅的不合作並未降低張國紅進行絕育任務的能力,最終,榮榮仍被逮到計生站做了絕育手術。半年後榮榮恢復了工作,她說:「下輩子不想做女人了」。
台灣 Taiwan2012 / 70 min
導演:蔡崇隆 TSAI Tsung-lung
台灣與中國自一八九五年起,除了二戰結束後的短暫數年,百年來一直分屬於不同的政權統治,相隔三百公里的台灣海峽,成為冷戰期間兩岸人民無法跨越的鴻溝。八○年代起,雖然通婚與通商獲得逐步開放,中國政府還是部署了三千多枚導彈對準台灣,以嚇阻日益高漲的台獨聲浪。二○○八年之後,重新執政的國民黨,則積極與中共展開經貿協商,以挽救榮景不再的台灣經濟。
在軟硬兼施的兩岸互動形勢中,為數廿八萬的「大陸新娘」與三十萬以上的「台商」,是最早登上對岸的前哨部隊,他們懷抱着浪漫的個人夢想或現實的經濟動機跨海而來,卻仿如進入一個久聞其名卻不知其實的陌生國度。
老柯,一個出身台北萬華的台灣人,因為債台高築而遠走大陸,跟許多台商一樣,他在骨子裡根本不喜歡中國,只想來藉機賺錢翻身,但是不曉得是個人機運不佳,還是他終究不適應對岸的遊戲規則,十年來他不僅無法衣錦還鄉,甚至離為人詬病的「台流」僅存一線之隔。
麗麗,就像多數透過婚姻移民到台灣的大陸女性一樣,沒能晉身都市的中產階級,而是成為勞動階級的農村媳婦。更令人沮喪的是,她不只要侍奉年老的公婆,還要幫老公阿文撫養他前妻留下的三個兒女。雖然她與阿文生了一個可愛的女兒,卻常因為教養觀念差異而爭吵不休。
已經三年無法回台的老柯,他僅有的卑微願望就是趕快存一筆錢,給他年幼的小兒子,還有回去探望病重的母親,問題是寄人籬下的日子相當難熬。來台三年的麗麗,還沒資格取得公民權,對台式民主卻已了然於胸。她希望有一天能自己開店做生意,也為大陸的破舊老家重蓋新房。但有時在與老公激烈爭吵後, 她又很想乾脆離婚回家。現實與理想的差距, 就像兩岸的距離一樣,有時很近,有時好遠。
台灣 Taiwan2012 / 72 min
導演:傅榆 FU Yue
台灣的民主自由在華人世界普遍受到羨慕,與此同時,台灣的藍綠之爭卻也常讓其他華人對民主的印象蒙上一層陰影。當上一代為了藍綠意識形態吵得不可開交,新一代的台灣年輕人是如何看待藍綠?他們還會為了「藍綠問題」而水火不容嗎?
為了找到這個問題的答案,我們在二○一二總統大選的一年半前,聚集了不同政黨傾向的年輕人,他們之間有深藍、深綠、淺藍、淺綠,也有不藍不綠,他們的價值觀各有不同,卻同樣少有機會跟不同理念的人「好好坐下來聊政治」。透過這種刻意安排的長期對話實驗,他們之間會產生什麼樣的化學變化?
在對話的過程中,有人本來對自己的選擇毫不猶豫,卻因為聽見不同顏色的聲音而懷疑自己的選擇;有人本來懶得投票,卻因為參與拍攝過程而感覺似乎身負公民重任;也有人本來總覺得自己代表正義之聲,卻發現其他人都當做耳邊風;還有人本來只會嘴炮,卻因為受到其他人影響而將其政治的理想付諸行動。除了這群年輕人之間的對話,我們還安排了各式各樣的特別來賓加入討論,有不同政黨代表發言人,香港與大陸的年輕朋友也不吝發表他們對於台灣選舉的特殊觀點。這些族群的想法與經驗,又會如何影響這群被標籤分為「藍綠」的年輕人?
是藍?還是綠?從這群年輕人身上,我們比較看不到恆久不變的色彩,他們之中有些人在這兩個顏色之間做了選擇,卻不清楚這兩個顏色的由來。這個對話實驗室的野心不只讓藍綠兩個世界的人產生交集,更希望讓這些參與者們有機會思考此顏色標籤的意義,還有自己手上這張選票所代表的價值。
台灣&中國大陸 / Taiwan&China2013 / 53 min
導演:史祖德 / 霍寧
這是一部兩岸導演一起執導的片子,共同述說關於時代的故事,一是台灣的眷村,一是大陸河南的三線廠。
六十年前朱伯伯從舟山被抓到台灣來當兵,在左營落地生根,濃濃的浙東口音不仔細聽他說話根本不知道他在說啥!面對著在台灣早已吵嚷多時的眷改條例,搬遷對他來說就只有服從兩個字。
四十年前張伯伯從山西遷來河南的山裡,從此就在南陽落地生根,接近標準的普通話跟廠外的河南鄉音格格不入。面臨工作與生活大半輩子的工廠逐漸沒落,加上年邁已高又遭遇破產,搬遷對他來說只是一種莫可奈何的選擇……
他們都來自一個戰爭的年代,從國共內戰開始,偌大的中國就一直在兵荒馬亂中度過,所有的說法都是為了國家, 但是許多年後,國家卻荒廢了他或它。
河南南陽與高雄左營有著奇異的相似之處,它們是一個樣樣都有,卻都不會很夠的地方,無論是學校,勉強可以醫治人的醫院或診療所,或是讓孩童奔跑的球場,放了鞦韆的公園……這麼多年過後,學校、醫院、球場、公園都還在, 卻多了斑駁或是空蕩,少了人。
當新家的鑰匙交到他們的手上,當搬家的卡車倒退到老厝門口,或許有人心中不捨,或許有人面露期待,但是轉過身之後,心中都是充滿對這間屋子的回憶。
中國大陸 China /2014 / 82 min
導演:劉翠蘭 LIU Cuilan
隆務貢寺只有不到二十名僧人,十七歲的吉美前往出家當小沙彌的時候,也不知道出家入世哪一條路更好。寺院在山上,幽靜而遙遠離開山下的喧鬧,可是附近十幾個大小村子的生老病死,一一要請寺裡僧人下山,在低沉的誦經聲中,做最初或最後的交接。對於年輕的小沙彌而言,頻繁往返在出世入世之間,比起單純的孤寂或喧鬧,更難修煉。吉美來了以後,寺院當中一半的僧人都因為各種原因離開了,重新在世俗的生活尋找一個位置。於是,吉美也開始偶爾問自己:我就這樣日復一日念重複的經文麼?有沒有更有意義的生活方式?
每一年萬物生長的雨季,佛教寺院的僧人們要結夏安居,留在寺院裡誦經修行,不可外出。這一年的夏天,只有十一個人的隆務寺裡,沒有足夠的受戒比丘來舉行夏安居。寺院決定在今年的夏安居之前,找三個小沙彌受比丘戒。若是問到他,吉美明白這個選擇對他來說意味著什麼——他看過那兩百五十三條比丘戒,他以為出家的沙彌依然可以換下僧衣返回世俗的家,但受戒的比丘除非被驅逐,否則很少有還俗的。
他所不知道的是,在這沒有回頭路的路口,哪裡才是他更好的方向。吉美耐心的等待著,漆黑的夜裡,吉美把日日誦讀的長條經文取出來,在燈下仔細的清理。
這一年的夏天,又有一個人走在往不同方向延伸的人生路口,這兩條路,他只能選擇一條。
台灣 Taiwan2011 / 15min
導演:傅榆 Fu Yue
格子店是一種新的創業模式,每個店面被分隔成上百個小格子,再由承租者展示、販賣任何琳瑯滿目且各具特色的創意商品。由於分散風險的經營模式,當2007年全球性金融風暴來襲之際,格子店迅速在臺灣街頭湧現。這種微型創業模式讓許多人躍躍欲試,利用業餘或待業時間激發創意,開發產品,力圖在眾多商品中脫穎而出。
本片以活潑輕盈的方式,記錄了三個格主的創業小故事,同時見證格子店隨經濟景氣消沈而變遷。石頭家中從事汽車零件代工,平時在家幫忙,利用晨起和晚餐後的空暇製作精美的手工花束;雅心的先生從事二手車買賣,她平時要幫忙顧店,閑暇之餘則自製襪子娃娃;麗惠目前在家修改衣服及製作制服,在平淡的工作之外,喜愛針線活的她開始動手做包包。
景氣越差,格子店的生長越是快速;一旦景氣復甦,經營的危機也隨之浮現。這些可愛、努力又帶點小聰明的格子店家與格子主人們,在這個過程中尋找到更多屬於自己生命中的轉機。雖然無法如願地以小搏大,成為夢想的大富翁,但格子店卻讓他們她們獲得了成就感的幸福與價值。
中國 China2011 / 18min
導演:鄭迪 Zheng Di
70歲的“大尹老闆”帶著兒子“小尹老闆”和不喜歡上學的孫子“小尹”經營著一個中等規模的馬戲團。他們帶著親戚、鄉友和半路收編共二十餘人,用三輛貨車拉著東北虎、美洲獅、黑熊、猴子、山羊輾轉全國各地巡演,操持著傳自祖業的流浪馬戲營生。除了老闆爺孫三人,團體中還有夫妻、父女和女兒為愛隨行的小男友。
他們冬天去南方,夏天到北方,所到城市均吸引民眾極大的好奇,但人們的好奇很容易滿足,他們只能平均三天到一周就換個地方安營紮寨,演出場地也是邊走邊找,沒有人預先知道下一個地方去哪兒。場地找到後仍要不斷面對當地行政機關緊張的質疑和驅逐,要周旋于場地提供方的坐地起價。觀眾席的鐵椅子和雨中淅瀝的大棚就是他們常年的床榻和房間,吃睡則比鄰近在咫尺的籠中困獸,而無論馴獸表演還是雜技,都沒有安全保障。他們每年短暫的回鄉小住後,就要繼續這種疲累危險的演出生活,日日無休。在經濟危機的影響下,觀眾數量減少,演員流動頻繁,都讓“大尹老闆”和團員們感到這個產業的岌岌可危和前路渺茫,並不約而同的感覺到力不從心,他們的家鄉卻對他們寄予厚望。
那是有著“馬戲之鄉”名號的中國安徽省宿州市墉橋區,“大尹老闆”的團只是當地240多家常年流浪輻射全國的民營馬戲團中的一個。當地以動物馬戲為地區產業,斥資修建的“馬戲大世界”是當地政府希望以旅遊做大馬戲牌的設想。當地籠養馴化上百獅虎熊幼獸的馴獸村莊為在外的數百馬戲團提供馴養幼獸的服務,在鐵棍馴化下的幼獸被馴獸人教以各種節目,數月後即開始它們的流浪生命,服役十年,年老後給動物園做觀賞動物以交換新的幼獸做表演動物。
它們將被這數百家馬戲團帶遍中華大地,每天除了在鐵棍下鑽火圈、跳障礙、走鋼絲等表演時間,都將在只可容身的籠中度日。它們的演出在十年中,每日都將成為數百孩子和家長一起觀賞的親子活動,也將是這些幼年國民接受到的深印童年的人與獸關係的教育。同時和它們一樣發揮這些功用並預備於這些功用的動物,在全國有數千隻,教化的幼年國民不可計數,繁殖馴化表演的鏈條滾動,生生不息。它們成就了一種繁榮地區經濟、解決農村剩餘勞動力、豐富民眾娛樂生活,教化青年國民世界觀幾者的共贏或者全輸。
中國 China2011 / 28min
導演:張偉 ZHANG Wei
人的一生往往要經歷各種改變,改變背後隱藏著的是各種機遇,然而現實中,即使付出了很多,得到的卻未必是自己所想要的那種結果。
徐學東,33歲, 1993年畢業于西安體育學院,憑著一顆對體操事業的熱愛之心,放棄了其它更為優越的工作機會,選擇了少兒體操教練這一職業。由於微薄的收入根本請不起其他老師,他身兼多職,上午作為專業教練,在租賃的場地進行訓練,下午又成為文化課老師,在不到三十平米的簡陋環境給孩子們講授文化課,其他時間還要負責孩子們的生活起居,所以大家都稱他為全職老師。成為世界冠軍,是孩子的夢想,培養出世界冠軍,也成為徐學東夢寐以求的人生目標。
一次偶遇讓他結識了26歲的辛蕊,一位幼稚園教師。也許是職業的緣故,辛蕊非常理解和支持他的工作,兩人相愛了。情感的世界為徐學東枯燥的教練生活增添了不少溫馨和樂趣,雖然生活方面有些拮据,房子和工作成為家人和親朋好友反對二人結合的理由,但是愛情的力量不僅讓他們每天都很開心,而且相信未來會更好。 一年多過去,當他們準備談婚論嫁時,房子等老的問題依舊沒有解決,新的問題卻接踵而至,體操班解散,徐學東面臨失業。泡沫般的夢想與殘酷的現實交織在一起,如山般擺在他們面前,他們將面臨怎樣的抉擇和改變?
中國 China2011 / 85min
導演:羅麗梅 LUO Limei
Sam25歲。這年,Sam和父母在深圳整整生活了二十年。這年,Sam工作三年整, 學的是影視製作,理想是成為張藝謀一樣的導演。不過父母親只希望Sam找個好工作,天天陪在身邊就好。在家裡,Sam 和母親親,卻從來不和父親說話。
這年,Sam前所未有的覺得自己的人生不如意,工作不順利,家庭不溫暖,就連女友也背叛他。於是,飽受傷痛的Sam借著理想的名義,選擇去了北京,成為北漂一族。Sam的真實想法是覺得北京應該就是可以拍電影的地方,從此讓他過上更美好的生活。然而,讓Sam始料未及的是,他嘗盡了從未有過的艱辛,遠離父母親,Sam的膽怯和懦弱暴露無遺。不善於表達和交際的他,依然被排擠在導演的這條道路以外,他第一次感覺到社會對孤立的個體的壓榨和排擠,也第一次清醒地看到了理想和現實之間的真實距離。在北京的戀愛,Sam依然沒有逃脫被女友拋棄的命運。
人生或許就該這樣,或許就該那樣,Sam不知道自己該怎麼樣了,越來越迷茫,他從未想過自己一直堅守的理想是如此脆弱。Sam突然像一隻失去了翅膀的小鳥,無處藏身。
Sam帶著傷痕累累的心情到一個叫瀘沽湖的地方旅行。在那裡,Sam享受到了久違的自由,天空是藍的,空氣是新鮮的,湖水是碧藍的,大地是綠色的,人們是微笑的,空氣是熱情的,孩子是天真的,這似乎才是Sam想要的生活。在瀘沽湖,Sam開始反思自己的人生,開始回想自己的周遭世界,包括父母親。不過,再藍的天空,似乎也蓋不住Sam那張憂鬱的臉,因為現實無時無刻不在召喚他。當大家都在狂歡的時候,唯有他一個人獨自在游離,格格不入。客棧老闆紮西告訴sam,做男人就是要敢做敢想,而Sam自己非常清楚自己無法做到的就是這些。旅行總是人生中短暫的享受,Sam最終是要離去的,或許真的像他自己說的那樣他想明白了,Sam回到了家人身邊,開始和二十年來不說話的父親一起吃飯,晨練……還有就是,繼續上班,繼續卡拉0k。
中國 China2011 / 72min
導演:哈樂夫 HARHUU
在蒙古高原上,格日圖家抗擊著飛雪為駱駝剪駝毛、接生牛犢,餵養初生犢駝糕和羊羔,還要解決著由於煤田的開採所帶來的不便。初夏,格日圖一家賣掉了大部分的羊羔和牛,這就是他家一年的收益。弟弟寶音在為礦區出讓了草原之後從牧區來到了城鎮生活,他把馬帶到城裡的旅遊點經營旅遊生意,甚至要在房地產方面進行投資。一年一度的草原文化節開始了,哥哥家參加了賽馬,寶音和夥伴們為觀眾表演了馬術。
香港 Hong Kong2011 / 72min
導演:卓翔 Cheuk Cheung
本地一部有關粵劇男旦(又名乾旦)的人物紀錄片,一個講述逆流者藝術生命的故事, 跨越七年的影像紀錄。
兩個香港青年譚穎倫與王侯偉選擇了傳統粵劇為事業,並立志成為粵劇界寥寥可數的男花旦。二人懷著旁人無法理解的熱情,面對家人、行業、社會的不解與壓力,走著他們一意孤行的乾旦路。從兩個自小惺惺相惜的難得知己,互相學習如何做好一個女性角色,到今天卻輾轉成了一對台上好拍擋,演繹一段段粵劇男女的動人故事。
在香港立志從事藝術從來都是一條逆流的路,既不切實際又難有明天。 當知道前面的路是沒有未來,你還會選擇走下去嗎?
中國 China2011 / 72min
導演:王楊 Wang Yang
天還未亮,縣城高中的學生們已經在苦讀。偌大的操場上滿是奮發努力的年輕人。這是中國西部的貧困縣城,無數的學生和家長把希望投向教育,為了能改變自己的人生。所有的努力都是為了面對最終的高考,這就像是一道大門。通過考試,一些人能邁進新的人生,走進城市的大學。
北京,陰冷的初冬時節。一位來自農村的大學畢業生面臨一次重大的抉擇。是留下還是離開?公車站前滿是擁擠的年輕人,地鐵裏一張張疲倦的面容訴說著真實的差距。年輕人和遊客一起在天還未亮的時刻湧進天安門廣場觀看升旗。這裏是這個國家強壯有力的心臟,然而卻給不出任何答案。
上海繁華的夜景如夢似幻。一位音樂學院的畢業生談起初入社會的阻力。她回憶起苦練鋼琴的歲月。父母的期待和付出仿佛還在眼前。家庭錄像帶裏,坐在鋼琴前的童年就像是一個有苦有樂的玩笑。高級早教機構裏,孩子稚嫩的臉上充滿了疑惑。新式的教育將向孩子們提出嶄新的期盼。黃浦江上夜航的船只已悄悄遁入幽深的黑暗。
中國 China2009 / 20min
導演:范坡坡,鄭曉 Fan Popo,Zheng Xiao
"我一直跟我的學生講,這個專案的主要目的並不只是造房子。對我來說,更重要的是搭建一座中日友誼的橋樑……"帶著這樣的想法,日本建築師阪茂來到了中國四川成都。
2008年,"512"大地震,成都市華林小學的兩棟教學樓變成危房。阪茂設計的紙管結構房子,恰好適合作為過渡校舍使用。這位素以大膽使用材料聞名的建築師,曾為世界各地的難民搭建避難所,這次成都之行似乎更有企盼。
然而美好願望的背後,也不得不面臨各種困難。8月份的成都,炎熱的夏天讓人焦躁不安。二十多個日本學生與中國志願者難以溝通,民族與國家的觀念仍舊牢固地存在大多數人的記憶裡,不同的工作方式又拉大了彼此的鴻溝……但為了共同的目的,大家必須克服重重困難。在孩子們的期待中,三棟"紙房子"終於竣工完成……
台灣 Taiwan2010 / 40min
導演:吳汰紝 Wuna WU
發起人:阿牛,一個超過五十歲的媽媽,經營高雄一個複合式(有咖啡有餐點有藝文展覽空間)餐廳,她曾經在二十五歲時失憶兩年,晚上就忘記早上曾經發生過的事情,那兩年過著極度簡單的生活,但也在那兩年遇到了她老公,結婚生子,但她老公卻老實覺得這個老婆好像個隨時會拋卻塵世出家修行去。阿牛遇到雅茵後,為雅茵提出的自然建築非常著迷,構想出阿牛村的計畫,在台東都蘭,買下一塊地,希望能找到一群志同道合的人,將這塊空地經營出一個村落。目前有十個朋友預約,五個候補。我們將在這個過程中,觀察阿牛如何找到這些志同道合的人,她將如何創造她理想中的生活與人際關係。
阿牛的老公,三哥,是個建商,正在興建太陽能節能省電的社區,他說:老婆跟雅茵要蓋阿牛村是為了理想,這個建築比他蓋的房子要貴多了(每次匯錢的是他,數字他最清楚)。
參與者:最後誰會離開誰會留下,還是未知數,阿牛說:環境與生活會自然決定誰留下。目前,雅茵所建築設計的房子,將成為這個村子的公共空間,而隨著這個房子的完成過程的各個狀況,每個當初應允未來要住在這裡的人,也將產生一些變化。每隔一段時間,他們都會邀請預約居民來住個兩三天,一起工作一起生活,讓他們親身體驗這樣的生活,是否是他們想要的。在這個過程中,這些經驗會對他們的生活產生什麼樣的變化,我們將選擇一兩位比較具代表性的人,在這個過程中做深度的觀察。
成事者:雅茵,團隊共五個人,是這段時間真正在這裡過簡單生活的人,每天一步步的以手工完成蓋屋進度,早晚練功打坐,自己種菜。將拍攝他們生活中的一些樂趣。但這個團隊,之後會不會再有其他的合作也是未知,他們各自其實都有其他的生活打算,但很珍惜現在有的這個計畫與生活。
房子:這個房子在各種不同的天候光影中,一天天被完成。真正蓋房子的人要走,在塵世中生活的人要來,聚散之間,生命對未來總有不同的想像。
阿牛的部份觀察重點在於,她對未來生活的理想,丈夫、女兒是否支持與理念相同?她如何找到與她志同道合的人?衝突在於她想要簡單生活,但別人不見得理念相同,這個別人包括她的家人或者朋友們。雅茵的部份則在於這是她第一次自己蓋自然建築,她嚴以律己,在蓋房子這個過程中,努力讓團隊與志工們能夠體會到在自然的環境中,以自我勞動帶來滿足,她是個極為單純的人,他們團隊在蓋房子的環境中,過著極為純粹自然的修煉,這在他們各自回到城市後,形成強烈對比。!
中國 China2010 / 85min
導演:曹丹 Cao Dan
影片的拍攝從2001年開始,歷時十年, 記錄了中國南部珠三角地區的小穀圍島練溪村龍船的故事。離廣州城距離只有十幾公里的練溪村, 在2001年仍保持著相當傳統的生活方式和習俗,村民主要由農民和漁民組成,他們熱衷劃龍船, 傳統的端午節龍舟競渡是村莊一年一度的盛事。2003年隨著廣州大學城的建設,練溪村村民不得不搬遷和重新安置。
今天,小穀圍島和練溪村的名字已經從地圖上消失,縱橫交錯的高速公路和地鐵連接著小島與城市, 擁有十多所高校的廣州大學城, 其規模相當於可容納35到40萬人的中型城市。也許是命運的捉弄, 練溪村舊址被改造成民俗旅遊區"嶺南印象園", 失去了土地和遠離河岸的練溪村村民每逢端午節仍返回原村劃龍船,龍船是否成了聯繫村民和故土家園的紐帶? 傳統習俗將如何生存? 在城市化迅速發展的中國,練溪村的故事,也是二十一世紀中國鄉土社會消逝的縮影。
中國 China2009 / 94min
導演:王清仁 WANG, Qingren
故事發生在毗鄰北京的麻營村和梨園村。2005年春,某企業要在麻營村耕地上建廠,54戶農民住宅面臨拆除。村民強烈反對。村書記趙友倉,既是拆遷人員,也是拆遷戶。他在官民、親情之間搖擺、斡旋,扮演著雙面角色。在村民趙俊東的帶領下,反拆派與管委會幹部展開了拉鋸戰……
同時,相隔3公里的梨園村,20多戶農民飽受拆遷之苦。他們在律師幫助下向開發區法院起訴,控告開發區管委會在新奧藝術大道拆遷中不給村民能夠使用的土地,拖延回遷,違法、違約。
梨園村村民張連仲父母雙雙癱瘓在床,生活空間的改變在老人心中引起層層漣漪,張母每日以酒澆愁,只求一死。張連仲忍受絕望的生活,悉心照料更加絕望的父母……拆遷改變了農民的生活空間,空間變化掀動人們心中的巨大波瀾……
中國 China2010 / 70MIN
導演:李軍虎 Li Junhu
張知麗意識到知識對於孩子命運的重要,決定把兩個未成年的女兒留到農村,和丈夫帶著小兒子來到城市求學……
楊繡青代著一兒一女從農村來到城市。為了讓孩子能留下來,她用安葬丈夫的扶恤金為兩個孩子買了城市戶口……
兩個普通的農村家庭,為了下一代的命運背井離鄉來到城市,開始了尋找夢想的漂泊生活。然而接下來的發展,並未朝著他們所預料的方向進行:高昂的學費把張知麗的兒子擋在了城市學校門外,她每天只能在舊貨市場自己教孩子識字。兩個留在農村的女兒由於長期缺少父母管制,生活也難以自理,大女兒已經產生了輟學的念頭,經常曠課翹課;而另外,丈夫車禍去世後的楊繡青為了不讓孩子再象自己那樣受苦,更為了能堂堂正正的做個城市人,她選擇了讓大一點的女兒退學去酒吧打工,和自己一起賺錢供兒子讀書。楊繡青現在最擔心的不是兒子的學費,而是以後的學費會越來越貴,到了升高中時,還要再交幾千多元的擇校費,還有以後的大學。
現實和夢想之間的巨大差距,讓兩個家庭在貧困中緊緊相擁。前方的路,究竟何去何從。是該重新回到農村,還是與命運做最後一次抗爭留在城市?每一個選擇似乎都是那麼難……
中國 China 2009 / 115 & 58min
導演:杜海濱 Du Haibin
影片簡介
2008年5月12日14 :28, 四川大地震發生。
第一部分: 地震後10天。
公眾的悲痛欲絕、救災的十萬火急,在鋪天蓋地的報道和施救之中,"生存"成為最重要的一個詞:竭力尋找搜救親人的個人、痛徹心扉的家庭,救出山裏受災養豬場的牲畜,在倒塌的瓦礫間收集價值菲薄的報廢金屬……廢墟之上,衣衫襤褸的流浪漢在遊蕩,就像塔羅牌中的"愚人",冷眼旁觀近乎荒謬的厄運突如其來降臨的悲慘世界;一位和尚與一位道士這樣總結了地震:"天搖地動,就是因為廟裏的土地爺很久沒有人認真上供了。
第二部分:地震後210天。
四川的這個嚴酷隆冬,村民正在準備農歷新年的慶祝活動。重建計劃和救災資金落實中的問題,讓流浪漢和他的親人頗為不滿。為了迎接中央領導的到訪,徹底的村莊清理和帳篷難民安置正在進行(顯然每個人都將在冬天到來前住進新安置房的諾言還沒法完全兌現)。簡易安置房區,質量低劣的變壓器造成停電,中斷了大家的晚餐。
新年的早晨,俯瞰北川-受災最為嚴重的縣城:遊客們絡繹不絕地到來,不時與兜售最悲慘場景DVD光盤、紀念相冊的攤販討價還價,在7萬人頃刻喪生的廢墟前帶著觀光意味拍照留念….
影片官方網站:http://1428.cnex.org.cn/
導演簡介
杜海濱
陜西人,現居北京。2000年畢業於北京電影學院攝影學院,一直從事獨立影像創作。
紀錄片作品
1999 《竇豆》
2001 《鐵路沿線》
2002 《高樓下面》
2003 《北京紀事》
2005 《人面桃花》《電影\童年》
2006 《石山》
2007 《傘…》
2008 《1428》
導演手記
2008年5月12日發生在中國四川的8.0級特大地震,讓接近十萬個鮮活的生命突然中斷了與這個世界的聯繫,不計其數的建築、橋樑、公路瞬間化為了廢墟。全中國及世界各地的人們都帶著悲憫和善良的愛心,為這些無辜的生命感到惋惜,並紛紛伸出援助幫助那些還處在災難中的人們。畢竟,幫助遭遇災難的人是我們人類的本能,是出於良知和人道主義精神。 同時,災難也成為了一個契機,它試探出深處其中和與之發生關聯的每一個人面對災難時所表現出的行為背後的動機。
這些行為和動機是我們在日常的狀態下,在平凡普通的日子裡,熟視無睹的,在特殊的事件中它被無形的放大在我們的面前。災難是一個特殊的背景,在這個不同尋常的背景下,人性的光明和陰暗被突顯的一覽無遺。 在餘震不斷搖搖欲墜的廢墟上,由各種原因導致隨時上演的荒誕景象,也愈發讓人深省。這些是我不願看到的現實,但我無法回避,紀錄是唯一的方法。
毀壞的土地上終究會有種子發出新芽,倒塌的家園可以重新修建,故去的人們也會有新的生命來替代,但如果我們沒有勇氣直面我們的內心,反思我們的過去,約束既有的行為,我們的局限還將導致新的災難。 拍下此片,祭奠遇難的人。
《1428》參展及獲獎
榮 獲
※ 第66屆威尼斯電影節地平線單元"最佳紀錄片"
※ 第28屆法國環境影展國際競賽單元"特別關註獎",2010
入 圍
※ 第9屆維也納國際電影節
※ 第二十八屆溫 哥華電影節
※ 第六屆香港亞 洲電影節
※ 第一屆香港亞 洲獨立電影節
※ 第四十六屆臺北金馬影展
※ 第六屆迪拜國際電影節
※ 第12屆瑞士黑電影節 展映
※ 第32屆法國真實電影節 競賽單元
※ MOMA 紀錄片雙 周展 展映 2010
※ 克羅地亞ZagrebDox 2010 競賽單元
※ 第十屆南方影展「南方獎—華人影片競賽」
※ 入圍第28屆法國環境影展 國際競賽單元 (2010/11)
※ 法國Shadows film festival 展映 2010/11
※ 第二屆中德紀錄片電影論壇,展映
香港2008 / 49min
導演:陳惠儀(香港)
"若你沒有一團火,你是不會做這工作的。"
尹兆堅,一個首次參加立法會選舉的議員,在忙著選舉工程時突然有感而發。
2003年,香港多事之秋的一年——經濟持續低迷、政府連番施政失誤、SARS疫癥爆發、七月一日五十萬人遊行反對基本法第二十三條立法、要求行政長官董建華下臺……尹兆堅,本片的主角就是在這樣的政治氛圍下,放棄建立了十年而穩定的社工職務,由社工界轉換到從未涉足的政治界,參選區議會。
當他成功當選區議員後,進而參與2004年的立法會選舉。雖然他知道自己的知名度不足、勝算不大;雖然他知道香港人普遍對選舉冷淡;雖然他知道以一個議員的力量難以改變社會的大論述;雖然以上這些都令他感到泄氣,但是他心中就是有一團火,令他覺得香港在民主的過渡時期,總要有人站出來。
然而,他還是落敗了,他繼續當一個區議員。2008年,新一屆的立法會選舉即將來臨。他是否會卷土重來?他的一團火有沒有熄滅?4年後的現實是否會進一步打擊4年前的理想呢?
中國2008 / 59min
導演:炭嘆
北京的早晨,一群二十歲出頭的年輕人,擠在天通苑社區的一間公寓裏,面對電腦開始一整天的奮戰——打網路遊戲。這裏不是網吧,也不是他們的家,而是一間以打遊戲金幣和代練遊戲盈利的私人工作室。
工作室裏沒有人知道對方的全名,也不願知道。員工和老闆年紀相仿,對他們而言,這裏不僅可以賺錢,更能正大光明的玩遊戲。他們晝夜在虛擬的世界裏廝殺,而在現實生活中,其行為簡化至最少的程度。吃飯時,無論老闆還是員工,常常端著便當到電腦前,邊吃邊打。下班或休假,老闆們放鬆地關在房裏玩,而員工們則到網吧裏連玩個兩三天。
除夕當天,老闆們依依不捨地回家,員工們大多留在宿舍,他們象徵性地吃了一頓年夜飯便迫不及待地出門——去網吧過年。這一晚,中國人都團聚在家,唯有他們的身影穿梭在高樓林立的大型社區中。張燈結綵的門窗,轟鳴的鞭炮,綻放的煙花,他們視若無睹,彷彿不屬於這個世界……
半年後,由於遊戲幣價格下跌和市場不受規範,工作室關門大吉。老闆們把工作室整理成宿舍,準備繼續合租這間房子,直到他們分頭找到真正的工作。員工們有的回家,有的留在北京找別的工作,而更多人選擇到其他遊戲室工作——只因在現實世界裏,他們手足無措;而在遊戲世界裏,他們是上天入地、無所不能的英雄……
中國2008 / 52min
導演:徐俊
本片主要是敘述一群到上海打工的外來農民的故事,鏡頭瞄準暫居於某高校工棚裏的一群"農民工",他們來自全國各地的農村。
影片描述了兩個民工群體的生活,一個群體大多數是由中年民工構成,他們出來打工不外乎為了掙錢養家。這群民工的夜生活相當單調,最大的奢望就是偶爾能走進學校的禮堂,看看學生的演出。可就是這麼點小小的要求,有時也成為了奢望,因為他們的身份和穿著,經常被看門的學生拒於禮堂大門之外。於是,憤怒的他們不得不大聲地質問這些所謂接受過高等教育的人:「你們知道這幢大樓是我們建造的嗎?」這句話讓很多人無言以對。
而影片另一個主角王兵是一個年輕人,才22歲的他因生活所迫不得不遠離家鄉在外打工。他的消費觀和中年民工明顯不同,偶爾會出去逛街,和朋友出去喝酒,和現在很多「白領」一樣,他也屬於月光族。他有個女朋友和他一起住在工棚裏,這樣的同居的生活讓很多工友欣羨不已,可又有誰知道他們之間的貌合神離,以及他為愛所付出的努力。最終,女友還是離開了上海,離開了他,然而離別前,女孩對著鏡頭說出了自己對王兵的愛,一份困惑了王兵許久,如今卻走到盡頭的愛。金錢、愛情、世間兩大永恒不變的主題,它無處不在。上海,一個許多人嚮往的不夜城,它的繁華與絢麗就如每個人編織的夢,可夢想真的有高低貴賤之分?我們總是抱怨著現實的無情,不知道滿足於自己所擁有的今天,看看那些漂泊在外,被稱之「民工」的人吧,他們告訴我們:活著,就該認認真真,快快樂樂!
中國2008 / 22min
導演:郭子棟
簧村,座落在中國最美的鄉村婺源,雖然猶如世外桃源,但因地處偏僻且缺乏規劃,與打著"理學淵源"旗號的鄰村理坑,無論在遊客人數和經濟收入上有著天南地北的差異。
其實簧村有著和理坑一樣美麗的自然風景,一樣典雅的徽派建築。但當理坑人在自己的村裏當著導遊、開起客棧時,簧村的年輕人仍只能選擇去大城市打工,留守在村中的大都只有老人和孩子。雖然當地盛產茶葉,但由於近年茶價的持續走低,現在已經賺不了什麼錢了。據說為了增加村裏的財政收入,前幾年山上的林木甚至都被肆意地砍伐光了。
年過古稀的老伯余多富,夢想著某一天簧村能像理坑一樣成為"中國歷史文化名村",進而改善村子的生活條件修繕包括祠堂在內的古建築,於是他自告奮勇地擔負起村委會"旅遊開發"的工作。他聽說通過互聯網可以讓更多人知道簧村,可是到縣旅遊局一打聽,一年的廣告刊登費用就要數萬元。之後的數月,余多富一個人提著畫刷和顏料,無論刮風或下雨,穿梭在村子與公路之間,在一座座的屋墻上寫下同樣的兩個字"簧村→"之後的那個黃金周,簧村裏突然來了許多看到"簧村"路標的遊人。
兩年後,當年余多富為了給遊人指路而畫的箭頭路標已字跡斑駁,有的地方甚至已被新建的建築物所遮擋,唯有村口豎立著的那塊標著二十元門票價格的木招牌還能說明這是一個曾試圖開發旅遊的村子。簧村地理位置太過閉塞,路不好走,大車進不來,也沒有正規的旅遊公司來投資基礎設施建設。余多富現在只是夢想能有像投資理坑那樣的大老板來開發簧村,他覺得現在只有錢能使一切好起來。
從縣城到簧村,得先坐車到清華然後再轉車。吳東清住在清華,是當地一所中學的老師,自己也喜歡旅遊熱愛攝影。他一手創辦了一個介紹婺源旅遊的網站,經常在網上回答一些網友的提問,在網絡上有了一定的知名度之後,吳東清在朋友的建議下,把自己的家改建成了家庭旅館,取名為"驢友驛站"。他希望能與遊客成為朋友,互相交流旅遊經驗,很多遊客也正是沖著這一點而來清華,放棄去風光更佳的旅遊景點。
相對於理坑,簧村輸在了地理位置與金錢;相較於吳東清,余多富輸在了文化水準與溝通。然而,他們就註定要輸嗎?
中國2008 / 90min
導演:董鈞
大禹廟為元代建築,座落於韓城市蘇東鄉周元村北。傳說在唐堯虞舜時,黃河流域洪水泛濫,為了疏導洪水,大禹"勞身焦思,居外十三年,過家門而不入。依傍渭河而生的渡口已有多年歷史,它成為附近農民重要的交通工具,往來於河兩岸。三門峽水壩的修建,使渭河的變道早已不是古人說的"三十年河西,三十年河東"。渭河也成了地上河,河床不斷升高,淤泥堆積嚴重。
大荔縣新豫村的村民選擇在黃河灘種地,於地勢較高之地建村而居,他們稱之為"吊樁種地"。由於三門峽工程開工十多年後,造成黃河灘荒蕪,也讓進駐的部隊與當地農民產生矛盾,而村民們仍然努力改變著生存環境。
另一個深受三門峽工程影響的則是古城潼關,因政府錯誤政策使得古城消失,而三門峽蓄水後的水位,卻從來沒到達和淹沒潼關,如今這裏不旦成了威尼斯大酒店和黃河魚燒烤園,人煙更是稀少。
馬健文是華陰縣馮東村的一位民間詩人,當年外遷至青海,只有高中教育程度,卻憑著一股使命感和獨立思考的能力,用四十年的時間寫下數百首詩詞,描繪移民和流亡生涯,渺小如他,依舊堅持歸鄉的遠大夢想。治水一直是中國歷代領導人的政績體現,然而隨著越來越多的水利工程相繼而來,領導者是否看的見隱藏在經濟發展底下的危機?
中國2008 / 84min
導演:林稚霑(臺灣)
熊杰鋒是一位從外地打工後決定回雲南鄉下種田的青年。這位天真無邪,卻又不想隨波逐流的年輕人回到了平寨村後,開始種起了一種「紅穀子」。
「紅穀子」,是相當古老的稻米品種。由於它只能用傳統的方式進行有機栽種,如果培育成功,將很可能讓廿世紀以來過度使用科學肥料與濫用農藥的問題獲得解決。包括熊杰鋒在內的幾個農戶,因為不想負擔過高的化學肥料,並且擔心未來稻穀的留種問題,都開始種起紅穀子。
但是紅穀子的栽種實在太過不易,收成的效果也不如既有的新品種。
對樂天知命卻又單純率真的熊杰鋒而言,找到一位願意嫁給自己這種貧窮農夫的年輕女孩,比起栽種「紅穀子」的麻煩程度,好像沒有差太多……
中國自上個世紀以來,在高舉著科學種田的旗幟下,政府提出"現代農民要懂得科學種田",農民雖不情願,仍開始大量使用化學肥料與農藥,對土地造成極大的破壞,而育種技術的出現也使得傳統老品種的穀種瀕臨滅絕的邊緣。
三農問題浮上政治舞台後,解決三農問題成為各界的焦點,但農村到底出了什麼問題,卻讓城里人摸不著邊際。許多大學支持學生三下鄉(即衛生、科技、文化三下鄉),由於對農村的缺乏理解,熱血青年們的熱誠,往往是白忙一場,如果不能從了解入手,這些具有理想的行動仍舊無法改變什麼,農村問題依然是問題,城鄉差距依然持續擴大,社會依然無法和諧圓滿。
有機種植本源自中國,種植的技術全憑先祖們一代代的傳承,農民與土地一直有一份怎麼也說不清的歷史淵源與情感牽絆;而諷刺的是,在農村種田的父母卻希望小孩子通過教育逃離農村。中國的經濟發展帶來了人民經濟能力的提高,卻沒能帶來更多的自信,城里人瞧不起農村人,其實就是瞧不起自己,舉凡外來的東西就是好,自己的東西便一文不值,而農村找回土地與種植的自信,不也是一個中國人找回自信心的過程?
中國2008 / 150min
導演:李小江
詩人哥布,生於大山的彩衣部落,初中畢業後留在大山教書,此後輾轉於不同政府部門任職,一路走來,卻離大山越來越遠。他內心累積的孤獨,每每於吟唱口傳史詩時更顯深厚。2007年,哥布調職返鄉,引領村落的人們開闢公路,盼能與外界建立更緊密的交流。
盲歌手阿英,十八歲時失明,此後世界不見光亮。身陷黯黑與孤獨。但阿英摸索起父親的三弦琴,憑靠體驗與感知學會了祖傳樂器,從此三弦琴便成了他唱歌作曲的工具。
諾鋪,村落裏的巫師,經常吟唱一部關於遠祖耕種梯田的口傳史詩,而他的夢想是要修建一座新房,可惜資金不足。哥布與諾鋪是兄弟,當哥布穿梭於各政府部門為家鄉建設籌措經費,他同時為了心中構思創作的長詩,開始向諾鋪請益;阿英則是哥布的朋友,承諾於哥布的婚禮獻上祝福,於是他長途跋涉。
哥布的長詩完成後,出版社決定發行,但哥布尚有疑慮,他為詩歌舉辦了一場別開生面的研討會,邀請部落裏的巫師們提供意見,諾鋪作為巫師的一員,提供了許多寶貴的看法。一直是哥布創作詩歌的靈感來源的阿英,則在流浪多年,在親友的撮合下,結了第二次婚。在新詩完成不久,哥布的兒子誕生了,至於諾鋪,為了實現修建新房的夢想決定進城工作。
哥布返鄉,諾鋪離鄉,阿英依然在村落裏歌唱,然而刻畫在他們心頭的傳唱詩歌仿佛喚來了遠古的祖靈,與眾人同在。
臺灣2008 / 57min
導演:蘇哲賢(臺灣)
這是一部關於兩個街舞世代的紀錄片
"34歲了,還是尬吧!尬到我贏為止!"舞齡17年的阿倫這麽說。對他而言,街舞就是他的生活,街舞就是他的血液。在臺灣剛從權威體制解放的90年代,即使承受來自社會的異樣眼光和壓力,阿倫還是與夥伴組成了第一個本土嘻哈團體"The Party",更發行了兩張唱片。然而舞團因故解散,夥伴們也各奔東西,阿倫則獨自前往大阪、紐約、歐洲、巴西等地,探索不同的街舞靈魂 。
街舞界的瘋子。阿倫的學生這麽形容他。在外人眼中,沒人聽得懂他想說什麽,更沒人知道他心裏真正在想什麽。本片記錄了阿倫從2007年到2008年,前往法國巴黎參加世界大賽的過程。期間為了籌措飛往巴黎的旅費,即使放下身段教導帶動唱舞蹈也在所不惜,只因"身為一個舞者,要是這輩子沒來比過一次,心裏會留下遺憾"。
另一條故事線記錄的是來自臺北街頭名為"八個小孩"的高中生舞團。他們是90年代出生的新新人類,年齡僅有阿倫的一半,新的一代街舞少年沒有太多來自於社會投以異樣眼光的壓力,反而受到週遭人們的贊賞與鼓勵,那麽他們對街舞的夢想是什麽?街舞又在他們身上發生了什麽影響?
"八個小孩"一年前約好在今年考完大學之後,要重出江湖,面對將要到來的街舞比賽。他們會不會最後皆大歡喜,有個美好結局呢?那如果他們拿到冠軍,是否生活就有所改變?青少年時代的熱血夢想,有沒有可能只有一次,而只是一個夏天的夢?也許最後一切的感想,就像團員YA淡淡地這麽說"感覺這個夏天沒有白費"。hip-hop精神不需要太多的悲情,也不需要太嚴肅。總之,keep dancing就對了。
香港 /2008 / 93 min
導演:張經緯 (香港)
黃家正是一位年僅17歲的音樂天才。他的父親是一位醫生,家境富裕,讓他在物質生活上不虞匱乏。11歲那一年他贏得香港校際音樂節鋼琴組大獎,也獲得去捷克和當地專業樂團合作演出以及錄製貝多芬的第一號鋼琴協奏曲的機會。對於這樣的人生他卻開始產生疑問, 「為什麼要演奏音樂?」和「人生就只有音樂嗎?」諸如此類的問題在他小小的腦袋中層出不窮。
今年他17歲了,就實際音樂成績而言,例如獎項以及演出機會,他沒有太大進展,其中有兩年他更停止了鋼琴演奏。他有時不快樂……這不單單就一個功利層面而言,黃家正所思考的不止於此。這部紀錄片是關於一個人的內心:他的思考、他的掙扎、他的選擇。表面是一個音樂天才的故事,但其實是每一個人的故事,因為所謂懷才不遇、發揮天賦等,不正是我們生活中每天都在感嘆和盤算的事嗎?
中國2007 / 90 & 52min
導演:黎小鋒 賈愷
在蘇州一條粉牆黛瓦的老街上,一個九十歲的老太太和六十多歲的看護生活在一起。老太太出身名門,大學時代曾是全國體育皇后。在與心上人逃婚離開上海後,開始了半生磨難婚姻。丈夫離不開她,又總是背叛她,最終先她離去。丈夫死後,無兒無女的老太太立下遺囑,在她棄世之後,將以他們夫妻的全部財產為當地大學成立一個獎學基金。
老太太把她的遺囑當成了一個祕密,然而,所有人都暗地裡知道了這個祕密。大家都無法理解,她怎麼會把畢生積蓄給予那些毫不相干,永遠也不會來照顧她的陌生學生?
趁老太太生病犯糊塗之際,看護讓她寫下一張兩萬塊錢的饋贈字條。為了得到這筆錢,看護開始學習文化,每天學習一個漢字。同時,她開始背著老太太把幾間空房租給別人,從中獲得利益。老太太因病住了幾次院後,好多值錢家具也被老太太的遠房侄女搬走,這讓看護很不平衡。於是,看護和遠方侄女在老太太面前互相詆毀、拆台……
不知不覺,六年過去了,老街拆了半邊,還剩半邊。伴隨著人世的離離合合、紛紛擾擾,老太太度過了她生命中的一劫,像一棵古樹長出新芽,她在九十五高齡重新煥發生機。秋日的陽光下,有看護侍奉在側,撫摸著動亂年代僅存的四分之一張塗著口紅的「玉照」,懷念死去的丈夫和情人,想著她的祕密終於有一天揭曉,也想著自己的生命將怎樣得到延續──雖然周圍的人認為這一切都毫無意義。
臺灣2007 / 25min
導演:林宏杰(臺灣)
用兩種極端的經濟個體的消費經歷,帶領觀眾一同探尋台灣現有的信用卡現象。
台灣第一位申請破產成功的「卡奴」鄭三和,由一開始的莫名其妙負債,到驚覺自己已欠下百萬債務,銀行的催繳與財務公司以威脅恐嚇的方法討債,令鄭三和從此墜入「以卡養卡」的無間地獄。
台灣第一位成功以紅利積點從銀行獲利的「卡神」楊蕙如,以銀行紅利的漏洞,成功地串連親友集中刷卡購買機票或購物台商品,再以網拍賺取其中差額,倒賺銀行上百萬,後被銀行停止信用卡使用。
同樣有過切身之痛的楊蕙如勸卡奴們要面對現實:「趕快把卡剪掉吧!因為這個利息太重了,也不要想再借什麼現金卡來還卡債,那只會讓自己愈陷愈深而已。」
中國2007 / 74 & 30min
導演:彭輝
吳宇二十年前懷著夢想隻身來到深圳。當他頭頂烈日腳踏自行車叫賣滯銷飲料,每個月僅有三百元收入時,怎麼也不曾想到自己日後竟也是身價上億的富豪。
深圳人二十多年來最為明顯的發展軌跡就是走私、炒股、炒地,他也不例外。在深圳頭破血流的時刻,靠股票賺得第一桶金,隨後鑽了法律漏洞,做莊炒股,自買自賣,而後全身而退,賺得盆滿缽滿,身價陡然上億。緊接著,他全力衝入剛剛起步的地產業,大獲收成。
吳宇說:「在中國,我不會去做違法亂紀的事,但也絕對不會去做遵紀守法的人。違法亂紀要坐牢,遵紀守法賺不到錢。」
他因此成了有錢人,在商界小有名氣,還被某知名院校聘為校董。他想要擺脫「純商人」,因此涉足文化領域,試圖找到一點「文化人」的自尊。
四十三歲生日那天,吳宇投資的電影參加大學生電影節。現場很熱烈,學生為著明星而來,沒有人知道他是誰。影片開始,人走了一大半。
某次大醉,他淚流滿面地對導演說:「彭輝,我現在有錢了,可我沒根兒了,我漂在深圳,我就是一張浮萍。」
臺灣2007 / 73 & 60min 導演:張釗維
這是一個商貿與財富掛帥的年代。
2007年初春,中國股市大跌,引起全球股市跟著恐慌。這說明了華人經濟的全球化接軌已臻成熟。另一方面,在之後召開的兩會裏頭,民生與貧富差距問題成為議論的焦點;總理溫家寶的工作報告當中,以大篇幅著墨環保、三農、教育以及醫療等公共服務的問題。這說明了,在歷經二十多年的經濟成長之後,華人一方面累積了相當的財富,另一方面,也必須面對財富的分配與社會價值何在的問題。
中國2007 / 32min
導演:祝捷
「想要了解一個城市,先去了解它的出租車司機。」
這是一個很常見卻又十分具有代表性的職業。他們可能接觸的人群最多,對城市的民生最熟悉。
在大中華地區具有代表性的五個大城市——北京、廣州、香港、臺北、新加坡,以及極具特點的兩個中小城市——成都、鐵嶺,近距離接觸,講述出租車司機眼中的金錢和生活。
這些城市地處在中國的東西南北中,它們分別和我們傳統意義上的中國有著各種不盡相同的聯系,成為有華人城市的某種縮影。而在這些城市裏,人們如何生活,如何認識自己的生活,特別是與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金錢,不同城市之間很可能形成一種相當有趣的對照。通過相似與差異,勾勒出一個華人2007的金錢觀與生存觀。
中國2007 / 93 & 60min
導演:杜海濱
廣東中山,許多來自農村的年輕工人們正趕著明年的訂單。他們日夜加班,像機器一樣重複著單調的動作──每一個單一動作都必須以最快的速度完成,因為能夠在同樣的時間裡提高自己的工作效率,就意味著他們在月底能領到更多的薪水;但事實上,這所謂的「更多」也還是少得可憐。無數的雨傘在他們手中成形、誕生,而每一把傘能為其他人賺多少錢,卻是他們不知道的。
浙江義烏,得天獨厚的地理條件使得這裡成為「世界工廠」與「世界市場」銜接的最前線。為了經濟開發,農民們的土地被徵用,一些幸運者得到了可觀的賠償。其中一些在新建的、號稱是世界最大的國際小商品市場裡做著批發雨傘的生意,常常是日進斗金。他們的生活幾乎徹底改變,「農民」這個名詞,似乎已經和他們沒有任何關係了。
香港2007 / 73min
導演:張經緯(香港)
《歌舞昇平》裡有幾個如果是肥皂劇劇情肯定會被安排連成一線的家庭,他們口中的悲慘命運是如此曖昧地有異曲同工之妙,令人在觀看時會想那是誰的誰,那人跟那人又有什麼關係。
其實唯一的關聯是五個家庭同樣領取「綜援」,但每個故事卻往不同方向發展。他們貧窮的理由或許不一樣,處境也不一樣,結果,卻都發展成十分相似的生活狀態,殊途同歸的境地,幾乎都是對貧窮的習慣和適應,影片裡穿插著過年的片段,又和典型中國人過年有難以區分的相同與不同。
李軍虎 Li, Junhu
中國2007 / 93 min
二○○二年,韓培印的兒子韓勝利考上西安一所大學,從農村來到城市。
為了讓勝利上學,老韓變賣了家裡所有值錢的東西,到西安打工,為兒子解決大學的生活費和來年的學費。做了一輩子農民的老韓堅信知識會改變命運,他樂觀地盼望著,兒子上了大學,將來一定會有出息。
來城裡打工的人愈來愈多,工作也就愈來愈難找,每個月能賺到四百元就不錯了,可是勝利每一年需要九千元的學費。老韓住的地方,一塊錢一晚,沒有枕頭,每天枕著磚頭入睡;兒子勝利則每天都在想下課之後可以吃什麼,同時盯著同學手中的礦泉水瓶,想著要拿來賣錢。
勝利即將畢業,性格內向的他面對強大的就業壓力,感覺這個城市愈來愈遠,上過大學的他,卻很可能賺得比父親還要少。
老韓隨身帶著一個本子,裡面記滿了三年來十元、二十元的借款紀錄,以及他對兒子勝利的期望:「我兒勝利要在二○一三年前後,也就是父親的六十歲前後,帶咱們全家到北京好好地玩幾天,那時候咱們大家都很有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