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2008 / 49min
導演:陳惠儀(香港)
"若你沒有一團火,你是不會做這工作的。"
尹兆堅,一個首次參加立法會選舉的議員,在忙著選舉工程時突然有感而發。
2003年,香港多事之秋的一年——經濟持續低迷、政府連番施政失誤、SARS疫癥爆發、七月一日五十萬人遊行反對基本法第二十三條立法、要求行政長官董建華下臺……尹兆堅,本片的主角就是在這樣的政治氛圍下,放棄建立了十年而穩定的社工職務,由社工界轉換到從未涉足的政治界,參選區議會。
當他成功當選區議員後,進而參與2004年的立法會選舉。雖然他知道自己的知名度不足、勝算不大;雖然他知道香港人普遍對選舉冷淡;雖然他知道以一個議員的力量難以改變社會的大論述;雖然以上這些都令他感到泄氣,但是他心中就是有一團火,令他覺得香港在民主的過渡時期,總要有人站出來。
然而,他還是落敗了,他繼續當一個區議員。2008年,新一屆的立法會選舉即將來臨。他是否會卷土重來?他的一團火有沒有熄滅?4年後的現實是否會進一步打擊4年前的理想呢?
中國2008 / 59min
導演:炭嘆
北京的早晨,一群二十歲出頭的年輕人,擠在天通苑社區的一間公寓裏,面對電腦開始一整天的奮戰——打網路遊戲。這裏不是網吧,也不是他們的家,而是一間以打遊戲金幣和代練遊戲盈利的私人工作室。
工作室裏沒有人知道對方的全名,也不願知道。員工和老闆年紀相仿,對他們而言,這裏不僅可以賺錢,更能正大光明的玩遊戲。他們晝夜在虛擬的世界裏廝殺,而在現實生活中,其行為簡化至最少的程度。吃飯時,無論老闆還是員工,常常端著便當到電腦前,邊吃邊打。下班或休假,老闆們放鬆地關在房裏玩,而員工們則到網吧裏連玩個兩三天。
除夕當天,老闆們依依不捨地回家,員工們大多留在宿舍,他們象徵性地吃了一頓年夜飯便迫不及待地出門——去網吧過年。這一晚,中國人都團聚在家,唯有他們的身影穿梭在高樓林立的大型社區中。張燈結綵的門窗,轟鳴的鞭炮,綻放的煙花,他們視若無睹,彷彿不屬於這個世界……
半年後,由於遊戲幣價格下跌和市場不受規範,工作室關門大吉。老闆們把工作室整理成宿舍,準備繼續合租這間房子,直到他們分頭找到真正的工作。員工們有的回家,有的留在北京找別的工作,而更多人選擇到其他遊戲室工作——只因在現實世界裏,他們手足無措;而在遊戲世界裏,他們是上天入地、無所不能的英雄……
中國2008 / 52min
導演:徐俊
本片主要是敘述一群到上海打工的外來農民的故事,鏡頭瞄準暫居於某高校工棚裏的一群"農民工",他們來自全國各地的農村。
影片描述了兩個民工群體的生活,一個群體大多數是由中年民工構成,他們出來打工不外乎為了掙錢養家。這群民工的夜生活相當單調,最大的奢望就是偶爾能走進學校的禮堂,看看學生的演出。可就是這麼點小小的要求,有時也成為了奢望,因為他們的身份和穿著,經常被看門的學生拒於禮堂大門之外。於是,憤怒的他們不得不大聲地質問這些所謂接受過高等教育的人:「你們知道這幢大樓是我們建造的嗎?」這句話讓很多人無言以對。
而影片另一個主角王兵是一個年輕人,才22歲的他因生活所迫不得不遠離家鄉在外打工。他的消費觀和中年民工明顯不同,偶爾會出去逛街,和朋友出去喝酒,和現在很多「白領」一樣,他也屬於月光族。他有個女朋友和他一起住在工棚裏,這樣的同居的生活讓很多工友欣羨不已,可又有誰知道他們之間的貌合神離,以及他為愛所付出的努力。最終,女友還是離開了上海,離開了他,然而離別前,女孩對著鏡頭說出了自己對王兵的愛,一份困惑了王兵許久,如今卻走到盡頭的愛。金錢、愛情、世間兩大永恒不變的主題,它無處不在。上海,一個許多人嚮往的不夜城,它的繁華與絢麗就如每個人編織的夢,可夢想真的有高低貴賤之分?我們總是抱怨著現實的無情,不知道滿足於自己所擁有的今天,看看那些漂泊在外,被稱之「民工」的人吧,他們告訴我們:活著,就該認認真真,快快樂樂!
中國2008 / 22min
導演:郭子棟
簧村,座落在中國最美的鄉村婺源,雖然猶如世外桃源,但因地處偏僻且缺乏規劃,與打著"理學淵源"旗號的鄰村理坑,無論在遊客人數和經濟收入上有著天南地北的差異。
其實簧村有著和理坑一樣美麗的自然風景,一樣典雅的徽派建築。但當理坑人在自己的村裏當著導遊、開起客棧時,簧村的年輕人仍只能選擇去大城市打工,留守在村中的大都只有老人和孩子。雖然當地盛產茶葉,但由於近年茶價的持續走低,現在已經賺不了什麼錢了。據說為了增加村裏的財政收入,前幾年山上的林木甚至都被肆意地砍伐光了。
年過古稀的老伯余多富,夢想著某一天簧村能像理坑一樣成為"中國歷史文化名村",進而改善村子的生活條件修繕包括祠堂在內的古建築,於是他自告奮勇地擔負起村委會"旅遊開發"的工作。他聽說通過互聯網可以讓更多人知道簧村,可是到縣旅遊局一打聽,一年的廣告刊登費用就要數萬元。之後的數月,余多富一個人提著畫刷和顏料,無論刮風或下雨,穿梭在村子與公路之間,在一座座的屋墻上寫下同樣的兩個字"簧村→"之後的那個黃金周,簧村裏突然來了許多看到"簧村"路標的遊人。
兩年後,當年余多富為了給遊人指路而畫的箭頭路標已字跡斑駁,有的地方甚至已被新建的建築物所遮擋,唯有村口豎立著的那塊標著二十元門票價格的木招牌還能說明這是一個曾試圖開發旅遊的村子。簧村地理位置太過閉塞,路不好走,大車進不來,也沒有正規的旅遊公司來投資基礎設施建設。余多富現在只是夢想能有像投資理坑那樣的大老板來開發簧村,他覺得現在只有錢能使一切好起來。
從縣城到簧村,得先坐車到清華然後再轉車。吳東清住在清華,是當地一所中學的老師,自己也喜歡旅遊熱愛攝影。他一手創辦了一個介紹婺源旅遊的網站,經常在網上回答一些網友的提問,在網絡上有了一定的知名度之後,吳東清在朋友的建議下,把自己的家改建成了家庭旅館,取名為"驢友驛站"。他希望能與遊客成為朋友,互相交流旅遊經驗,很多遊客也正是沖著這一點而來清華,放棄去風光更佳的旅遊景點。
相對於理坑,簧村輸在了地理位置與金錢;相較於吳東清,余多富輸在了文化水準與溝通。然而,他們就註定要輸嗎?
中國2008 / 90min
導演:董鈞
大禹廟為元代建築,座落於韓城市蘇東鄉周元村北。傳說在唐堯虞舜時,黃河流域洪水泛濫,為了疏導洪水,大禹"勞身焦思,居外十三年,過家門而不入。依傍渭河而生的渡口已有多年歷史,它成為附近農民重要的交通工具,往來於河兩岸。三門峽水壩的修建,使渭河的變道早已不是古人說的"三十年河西,三十年河東"。渭河也成了地上河,河床不斷升高,淤泥堆積嚴重。
大荔縣新豫村的村民選擇在黃河灘種地,於地勢較高之地建村而居,他們稱之為"吊樁種地"。由於三門峽工程開工十多年後,造成黃河灘荒蕪,也讓進駐的部隊與當地農民產生矛盾,而村民們仍然努力改變著生存環境。
另一個深受三門峽工程影響的則是古城潼關,因政府錯誤政策使得古城消失,而三門峽蓄水後的水位,卻從來沒到達和淹沒潼關,如今這裏不旦成了威尼斯大酒店和黃河魚燒烤園,人煙更是稀少。
馬健文是華陰縣馮東村的一位民間詩人,當年外遷至青海,只有高中教育程度,卻憑著一股使命感和獨立思考的能力,用四十年的時間寫下數百首詩詞,描繪移民和流亡生涯,渺小如他,依舊堅持歸鄉的遠大夢想。治水一直是中國歷代領導人的政績體現,然而隨著越來越多的水利工程相繼而來,領導者是否看的見隱藏在經濟發展底下的危機?
中國2008 / 84min
導演:林稚霑(臺灣)
熊杰鋒是一位從外地打工後決定回雲南鄉下種田的青年。這位天真無邪,卻又不想隨波逐流的年輕人回到了平寨村後,開始種起了一種「紅穀子」。
「紅穀子」,是相當古老的稻米品種。由於它只能用傳統的方式進行有機栽種,如果培育成功,將很可能讓廿世紀以來過度使用科學肥料與濫用農藥的問題獲得解決。包括熊杰鋒在內的幾個農戶,因為不想負擔過高的化學肥料,並且擔心未來稻穀的留種問題,都開始種起紅穀子。
但是紅穀子的栽種實在太過不易,收成的效果也不如既有的新品種。
對樂天知命卻又單純率真的熊杰鋒而言,找到一位願意嫁給自己這種貧窮農夫的年輕女孩,比起栽種「紅穀子」的麻煩程度,好像沒有差太多……
中國自上個世紀以來,在高舉著科學種田的旗幟下,政府提出"現代農民要懂得科學種田",農民雖不情願,仍開始大量使用化學肥料與農藥,對土地造成極大的破壞,而育種技術的出現也使得傳統老品種的穀種瀕臨滅絕的邊緣。
三農問題浮上政治舞台後,解決三農問題成為各界的焦點,但農村到底出了什麼問題,卻讓城里人摸不著邊際。許多大學支持學生三下鄉(即衛生、科技、文化三下鄉),由於對農村的缺乏理解,熱血青年們的熱誠,往往是白忙一場,如果不能從了解入手,這些具有理想的行動仍舊無法改變什麼,農村問題依然是問題,城鄉差距依然持續擴大,社會依然無法和諧圓滿。
有機種植本源自中國,種植的技術全憑先祖們一代代的傳承,農民與土地一直有一份怎麼也說不清的歷史淵源與情感牽絆;而諷刺的是,在農村種田的父母卻希望小孩子通過教育逃離農村。中國的經濟發展帶來了人民經濟能力的提高,卻沒能帶來更多的自信,城里人瞧不起農村人,其實就是瞧不起自己,舉凡外來的東西就是好,自己的東西便一文不值,而農村找回土地與種植的自信,不也是一個中國人找回自信心的過程?
中國2008 / 150min
導演:李小江
詩人哥布,生於大山的彩衣部落,初中畢業後留在大山教書,此後輾轉於不同政府部門任職,一路走來,卻離大山越來越遠。他內心累積的孤獨,每每於吟唱口傳史詩時更顯深厚。2007年,哥布調職返鄉,引領村落的人們開闢公路,盼能與外界建立更緊密的交流。
盲歌手阿英,十八歲時失明,此後世界不見光亮。身陷黯黑與孤獨。但阿英摸索起父親的三弦琴,憑靠體驗與感知學會了祖傳樂器,從此三弦琴便成了他唱歌作曲的工具。
諾鋪,村落裏的巫師,經常吟唱一部關於遠祖耕種梯田的口傳史詩,而他的夢想是要修建一座新房,可惜資金不足。哥布與諾鋪是兄弟,當哥布穿梭於各政府部門為家鄉建設籌措經費,他同時為了心中構思創作的長詩,開始向諾鋪請益;阿英則是哥布的朋友,承諾於哥布的婚禮獻上祝福,於是他長途跋涉。
哥布的長詩完成後,出版社決定發行,但哥布尚有疑慮,他為詩歌舉辦了一場別開生面的研討會,邀請部落裏的巫師們提供意見,諾鋪作為巫師的一員,提供了許多寶貴的看法。一直是哥布創作詩歌的靈感來源的阿英,則在流浪多年,在親友的撮合下,結了第二次婚。在新詩完成不久,哥布的兒子誕生了,至於諾鋪,為了實現修建新房的夢想決定進城工作。
哥布返鄉,諾鋪離鄉,阿英依然在村落裏歌唱,然而刻畫在他們心頭的傳唱詩歌仿佛喚來了遠古的祖靈,與眾人同在。
臺灣2008 / 57min
導演:蘇哲賢(臺灣)
這是一部關於兩個街舞世代的紀錄片
"34歲了,還是尬吧!尬到我贏為止!"舞齡17年的阿倫這麽說。對他而言,街舞就是他的生活,街舞就是他的血液。在臺灣剛從權威體制解放的90年代,即使承受來自社會的異樣眼光和壓力,阿倫還是與夥伴組成了第一個本土嘻哈團體"The Party",更發行了兩張唱片。然而舞團因故解散,夥伴們也各奔東西,阿倫則獨自前往大阪、紐約、歐洲、巴西等地,探索不同的街舞靈魂 。
街舞界的瘋子。阿倫的學生這麽形容他。在外人眼中,沒人聽得懂他想說什麽,更沒人知道他心裏真正在想什麽。本片記錄了阿倫從2007年到2008年,前往法國巴黎參加世界大賽的過程。期間為了籌措飛往巴黎的旅費,即使放下身段教導帶動唱舞蹈也在所不惜,只因"身為一個舞者,要是這輩子沒來比過一次,心裏會留下遺憾"。
另一條故事線記錄的是來自臺北街頭名為"八個小孩"的高中生舞團。他們是90年代出生的新新人類,年齡僅有阿倫的一半,新的一代街舞少年沒有太多來自於社會投以異樣眼光的壓力,反而受到週遭人們的贊賞與鼓勵,那麽他們對街舞的夢想是什麽?街舞又在他們身上發生了什麽影響?
"八個小孩"一年前約好在今年考完大學之後,要重出江湖,面對將要到來的街舞比賽。他們會不會最後皆大歡喜,有個美好結局呢?那如果他們拿到冠軍,是否生活就有所改變?青少年時代的熱血夢想,有沒有可能只有一次,而只是一個夏天的夢?也許最後一切的感想,就像團員YA淡淡地這麽說"感覺這個夏天沒有白費"。hip-hop精神不需要太多的悲情,也不需要太嚴肅。總之,keep dancing就對了。
香港 /2008 / 93 min
導演:張經緯 (香港)
黃家正是一位年僅17歲的音樂天才。他的父親是一位醫生,家境富裕,讓他在物質生活上不虞匱乏。11歲那一年他贏得香港校際音樂節鋼琴組大獎,也獲得去捷克和當地專業樂團合作演出以及錄製貝多芬的第一號鋼琴協奏曲的機會。對於這樣的人生他卻開始產生疑問, 「為什麼要演奏音樂?」和「人生就只有音樂嗎?」諸如此類的問題在他小小的腦袋中層出不窮。
今年他17歲了,就實際音樂成績而言,例如獎項以及演出機會,他沒有太大進展,其中有兩年他更停止了鋼琴演奏。他有時不快樂……這不單單就一個功利層面而言,黃家正所思考的不止於此。這部紀錄片是關於一個人的內心:他的思考、他的掙扎、他的選擇。表面是一個音樂天才的故事,但其實是每一個人的故事,因為所謂懷才不遇、發揮天賦等,不正是我們生活中每天都在感嘆和盤算的事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