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大陸 China /2014 / 75 min
導演:顧曉剛 GU Xiao-gang
影片講述都市白領老賈放棄城市生活,來到上海的崇明島,包下兩百多畝地,回歸田園,摒棄農藥化肥,以自然農法為種植理念,吸引了妻子尚英與他一起來到農村,開始了自然的農耕生活。
在食品安全問題諸多的當下,老賈回歸農村的態度與獨特的種植理念,吸引了一大批城市仰慕者,但當地村民對這種種植方法不敢苟同,有村民認為這是在浪費國家的糧食,特供給有錢人享用的食品。
仰慕而來的人當中,包括許多年輕志工,以勞換食宿,大多對農村田園生活有一番美好的憧憬,但農村的孤寂、物質的落後使得老賈很難培育理念上的接班人。老賈潛移默化地把妻子當成自己的接班人,兩人的生活與工作交織,尚英發現當初為了愛情放棄城市生活跟隨老賈來到農村,為之憧憬的夫妻生活不知為何已索然無味,漸漸失去了夫妻間的相濡以沫,換來更多是同事般的責任分工。兩人在一次爭吵中爆發了離婚風暴,而後在賈母的勸和下,甚至迎來了小寶寶的誕生,尚英和村子裡的老阿姨們交談期間發現,每一個在農村生活的女人都是在帶孩子、工作、照顧家庭的苦忍中過下來的,既然農村中大多女人都是這樣過一生的,尚英心理上得到平和,逐漸對命運現狀開始認從。
就在孩子出生不到半年,尚英發現老賈已和另外一名女性秘密交往了三年。老賈離開了農場,此時尚英的父親卻又不幸離開人世,生命裡最重要的兩個男人皆離她而去。回首這段夫唱婦隨的田園時光裡,有種子的培育、有生命的誕生、有稻穀的豐收,也有愛情的背叛,最後還有人生的步履不停。
中國大陸 China /2014 / 85 min
導演:吳建新 WU Jian-xin
以夜市管理員九叔為代表,這部影片展現了市井人物的生存狀態,以及個體命運在時代變遷中的波折流轉。
九叔,綽號“夜市市長”,以臨時工的身份掌管中山路夜市三十年。夜市魚龍混雜,九叔用江湖手段管理夜市,粗礪卻有效。在他的傾力打理下,夜市由原來的幾個流動小吃攤發展到三百多個美食攤位。南寧中山路由此成為遠近聞名的美食街。夜市繁榮,個體戶擁戴,加上城區領導倚重,所以九叔在夜市地位穩固。雖然年近七十,九叔仍繼續以夜市為家。每當夜幕降臨,九叔照例身穿制服、腰佩警棍,帶領手下坐鎮巡視,風雨無阻。臨近午夜,九叔叫上夜市的老兄弟喝酒打牌,然後趁著酒勁招搖過市。九叔在夜市志得意滿,家庭生活卻不順心。他早年身世坎坷,中年經歷多次離婚,晚年又與兒女不和。所幸的是,現任老婆小楊性格溫和忍讓,對九叔的生活悉心照料。適逢中秋節,九叔帶小楊回新家祭祖。一家人吃飯時,九叔勸兒子踏實一點,早點結婚。結果兒子不予理會,父子不歡而散。
百年老街中山路,白天街面殘破,晚上卻是黃金地。在人聲喧雜中,各色市井人物不論出身各施所能,各謀各的生路。夜市個體戶六叔,與九叔同為中山路老街坊,幾十年的酒肉兄弟。老哥倆意氣相投,幾乎天天碰頭打牌喝酒。六叔從小混跡江湖,年輕時打牌出老千,曾因賭博被勞教三年。經營服裝生意失利後,六叔回到中山路做餐飲,至今已超過二十年。個體戶雞姐的老牌雞粥店,越晚生意越好。幾年前雞姐賭博輸了二百八十萬。花了一年多時間清還債務後,雞姐重整門面,準備東山再起。
春節來臨,中山路又有幾棟沿街的騎樓被拆除。讓九叔為之一振的是,與中山路毗鄰的共和路變成了夜市,並歸九叔管理。九叔開始招收新的管理員,帶領手下封路整頓秩序,在新的轄區樹立威信。同時,夜市個體戶們也迎來一年中最忙碌的節日⋯⋯
中國2015 / 61分鐘
導演:曾茜 ZENG Xi
北京鳥巢以北的東小口,三萬河南人遷徙至此,他們回收這個城市的廢品以獲取財富,並在城鄉之間尋找安身之處。
2002年,河南人老徐從東小口村委會租下近百畝的荒地,推掉一人多高的野草,修房鋪路,老鄉們拖家帶口陸續到來,他們在這裡回收北京的廢鐵、廢木材、塑膠瓶等,從蹬三輪車到開BMW、住別墅,十年間規模漸大,形成了一個超過三萬人的河南村「廢城」,成為北京最大的廢品回收基地。
2003年,老劉的飯館倒閉了,他揣著三千塊人民幣,帶著家人從河南光山來到北京,收售廢舊木頭,在廢城的廢品堆旁邊一住便是十年。
十二歲的汪琴、汪云姐妹在「廢城」出生長大,在這裡上學、玩耍。2015年,廢城即將拆遷建新城,她們也將被父母帶回河南老家。
家庭、家族、村莊,離開土地集體遷徙,匯聚漂浮在北京。影片以散文式的結構記錄了現代化進程中,城與鄉之間的一種生活現狀,體現農村的人們離開土地,在城市與鄉村之間的流離與棲守。
香港 Hong Kong / 2014 / 37 min
導演:洪光賢 Kwong-yin Brian HUNG
在一座拜金主義的城市中,有一群人仍堅持活出「人活著不是單靠食物」的哲學,他們不是選擇隱居厭世,而是選擇透過藝術創作,積極入世、提昇心靈、影響別人。
數位水墨始創者黃琮瑜,在大學選科時,一心以為計算機科學能帶給他美好前景,但入學後發現志不在此,因此自行跟隨水墨大師王無邪學習,卻苦於難以突破既有的水墨傳統創造自己的方向。後來前往倫敦學習數位藝術的經驗,為他打開了一片新天地。他的創作手法不單打破普羅大眾認為國畫是老土陳舊玩意的概念,更讓觀眾從新的角度了解國畫。他將中西文化精髓揉合起來,作品三度入選香港藝術雙年展。
編舞家周佩韻,努力不懈創作不同的演出模式,打破舞蹈觀賞界限。她的編舞作品《界限.街道圖》,創造了一次互動經驗。這演出首次打破香港觀眾觀賞舞蹈的模式:觀眾不再是被動地欣賞演出,表演場地被改造成一個既規範又無限的環境。這種創新的互動觀賞經驗,連政府文化部門的官員也感驚訝,更創出本地舞蹈節目百分之百入座率的紀錄。她將觀眾消失了的熱情重生,亦使我們的年代重生。
他們二人的創新,不單帶動了香港的藝術界,更重要的是透過他們對創作的熱誠,使我們明白到只要有「心」,無論環境有多困難,也能堅持一份「愛」。